459回忆录19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慕容彦羞愧不已,从此更加刻苦。他不仅学习航海技能,还主动与船员交流,了解他们的生活与诉求。他发现,许多船员长期出海,思念家乡,却因通讯不便难以与家人联系。于是,他向陈璘提议,在舰队停靠的港口设立“家书驿站”,帮助船员传递家书。

    陈璘对这一提议表示赞赏,立刻下令执行。此举赢得了船员们的广泛好评,也让慕容彦深刻体会到,治理国家不仅要靠武力与制度,还要靠人心。

    舰队抵达马六甲后,慕容彦亲眼目睹了联合巡逻的场景,也见证了会盟邦国之间的合作与分歧。他在笔记中写道:“海疆的稳定,离不开强大的舰队,也离不开盟友的支持。但盟友之间,既有共同利益,也有各自的算计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,是治国的关键。”

    见习期间,舰队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。狂风呼啸,巨浪滔天,“白泽号”在海面上剧烈颠簸,许多船员都晕船呕吐。慕容彦也感到阵阵不适,但他没有退缩,而是跟着陈璘在甲板上指挥抗风。他学着观察风向与浪涌,协助船员调整帆索,加固货物。

    风暴过后,舰队虽然受损,但无人员伤亡。慕容彦站在甲板上,望着平静下来的海面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他明白了,海疆的守护,不仅需要智慧与勇气,还需要团结与坚韧。

    一个月的见习结束,慕容彦随舰队回到京师。他向景熙帝呈上了厚厚的笔记与绘制的海图,详细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心得体会。景熙帝看完后,欣慰地说:“彦儿,你长大了。你不仅懂了海图,更懂了海权;不仅懂了战术,更懂了人心。”

    四、经度工程:星表与钟表的竞速,海图的精准革命

    科学院的“经度工程”,是南夏航海技术的一场革命。在此之前,南夏的海图虽已较为精确,但经度的测量一直是难题。传统的指南针与牵星板只能大致确定纬度,经度的误差往往达到数十里,这在远洋航行中足以导致船只偏离航线,陷入危险。

    景熙帝深知经度测量的重要性,下令科学院集中力量攻关。科学院院长徐光启亲自挂帅,成立了由数学家、天文学家、工匠组成的专项小组。他们的目标是:利用改进的水钟与星表,在海上实现经度的精确测量,误差不超过十里。

    攻关的过程充满了挑战。首先是星表的完善。天文学家们在沿海与海外据点建立了观测站,夜复一夜地观测星辰,记录其位置与运行轨迹。他们参考了西方传入的星表,结合南夏传统的天文知识,编制出更精确的《万国星表》。但星辰的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,观测数据的误差难以避免。

    其次是钟表的改进。西方传入的钟表雏形虽能计时,但在海上的颠簸与温度变化下,误差很大。工匠们对钟表进行了全面改造,采用更稳定的发条与齿轮系统,增加了减震装置,同时将钟表与指南针结合,设计出“航海钟”。这种航海钟能在海上保持较为准确的时间,为经度测量提供了基础。

    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星表与钟表结合起来,计算出精确的经度。数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,提出了“星时比对法”:在海上观测特定星辰的位置,记录其出现的时间,与星表中该星辰在格林威治天文台(南夏借鉴西方概念设立的虚拟基准点)的时间进行比对,通过时差计算出经度。

    这一方法的原理并不复杂,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。观测星辰需要晴朗的天气,而海上天气多变;计时需要精确的航海钟,而当时的航海钟仍有误差;计算过程繁琐,需要船员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。

    为了克服这些困难,科学院采取了多项措施:一是培训专门的观测员与计算员,让他们熟练掌握观测与计算技巧;二是改进航海钟的精度,将误差控制在每日一刻钟以内;三是编制简易计算表格,简化计算过程;四是在海图上标注基准经度线,方便船员比对。

    经过一年的努力,“经度工程”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在一次远洋试航中,观测员利用改进的星表与航海钟,成功计算出船只的经度,误差仅为八里。这一成果让科学院上下欢欣鼓舞,也让南夏的航海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    景熙帝得知消息后,龙颜大悦,下令将“经度测量法”在水师与民间商队中全面推广。他说:“海图的精准,是海权的基础。有了精确的经度,我们的船就能在茫茫大海中准确航行,我们的海疆就能得到更有效的守护。”

    “经度工程”的成功,不仅提升了南夏的航海安全,也促进了海图的更新与完善。科学院根据新的测量数据,绘制出更精确的《万国海疆全图》,标注了详细的航线、暗礁、港口与据点。这张海图成为南夏水师与商队的必备工具,也让南夏在与西洋势力的竞争中占据了技术优势。

    但科学院并未满足于此。徐光启在奏报中写道:“经度测量的精度仍有提升空间,我们需继续改进星表与航海钟,探索更先进的测量方法。同时,我们应将经度测量技术与其他航海技术结合,如帆装改进、舰炮瞄准,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。”

    景熙帝采纳了徐光启的建议,下令科学院继续推进“经度工程”的深化研究,同时加大对其他航海技术的研发投入。南夏的科技竞逐,在海疆的需求驱动下,进入了快车道。

    五、香料之战:马鲁古的硝烟与利益的重新分配

    香料群岛(马鲁古群岛)是南洋的香料中心,盛产丁香、肉豆蔻、肉桂等珍贵香料,是东西方贸易的核心节点。南夏、佛朗机、红毛夷以及当地土邦,围绕着香料的开采、运输与贸易,展开了激烈的争夺。

    景熙六年,马鲁古群岛的一个土邦突然宣布,将其香料开采权独家授予红毛夷,禁止南夏与佛朗机商队进入。这一决定引发了连锁反应,南夏的香料贸易受到严重影响,佛朗机人也对此表示强烈不满。

    消息传到京师,景熙帝召开御前会议。兵部尚书主张出兵干预,强行夺回香料开采权;礼部尚书建议通过外交斡旋,劝说土邦改变决定;户部尚书则担心战争会影响国库收支,主张谨慎行事。

    景熙帝沉吟片刻,做出决定:“双线并行。一方面,派遣使团前往马鲁古,与土邦谈判,承诺给予更优惠的贸易条件与军事保护;另一方面,陈璘率舰队前往马鲁古外海,展示威慑,防止红毛夷借机扩大势力。”

    南夏使团抵达马鲁古后,受到了土邦苏丹的冷遇。苏丹表示,红毛夷给予的条件更为优厚,且能提供更强大的军事保护,抵御其他邦国的入侵。使团正使李东阳据理力争,指出红毛夷的目的是垄断香料贸易,最终会损害土邦的利益;而南夏追求的是互利共赢,愿意与土邦共享贸易收益,协助其发展经济与军事。

    谈判陷入僵局。此时,红毛夷的舰队也抵达了马鲁古外海,与陈璘的舰队形成对峙。红毛夷主事人派人向土邦施压,要求其尽快与南夏使团断绝谈判,否则将撤回军事保护。

    土邦苏丹陷入两难境地。就在这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袭击了马鲁古群岛,许多村庄被淹没,香料种植园遭到严重破坏。南夏使团迅速采取行动,组织船员与当地百姓一起救灾,提供粮食、药品与物资支持。陈璘也下令舰队前往受灾严重的地区,协助转移群众,修复设施。

    南夏的救灾行动,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,也让土邦苏丹深受感动。他意识到,南夏是真正关心土邦的利益,而红毛夷只看重香料贸易。于是,他决定撕毁与红毛夷的协议,与南夏重新谈判。
    第(2/3)页